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 1458阅读
  • 0回复

INTEL名字的由来,和AMD艰难的发家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july
 

发帖
370
金钱
3810
威望
3820
贡献值
425
交易币
440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楼主  发表于: 2013-05-18
三分仙童 AMD自立门户

   谈到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发展,绕不开仙童公司。
   上个世纪60年代,仙童公司成功将多个晶体管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并凭借这一研究成果平步青云。1967年,仙童的营业额已经达到1.96亿美元,在当时的 IT业界已经是个天文数字了。
   但是,就在此时,仙童暴露出组织管理上的先天不足。1967年初,仙童两大干将查理·史波克和皮埃尔·罗蒙德决定脱离公司,并带走了部分员工,创立“国民半导体”公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然而,仙童公司并没有产生警觉,反而在一年以后解雇了营销经理杰瑞·桑德斯(Jerry Sanders),而此人正是AMD的创始人。
   桑德斯是一个给半导体业界留下深刻印象的经理人。年轻时曾在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当一名空调系统设计师。他做梦都希望拥有自己的别墅,开着豪华的汽车,拿到丰厚的薪金。擅长言辞和演说的桑德斯很快发现干营销比工程师赚钱更快,于是他大胆地跑去摩托罗拉应聘销售经理,结果被顺利录取。事实证明,桑德斯是硅谷六七十年代一流的推销高手,他马上被挖进了仙童公司。仙童人才外流的时候,担任副总经理的桑德斯非但没打算离开,反而安抚部下,因此他所掌管的部门很稳定,但是他对仙童的忠诚没有得到好报。不久,桑德斯被作为“异类分子”落了个被解雇的下场。
   尽管后来公司承认解雇他是一个错误,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一天,与桑德斯有相似境遇的约翰·凯里找上门来商量成立新的公司,两人花了几天时间草拟了创建新公司的计划。与大红大紫的英特尔不同,桑德斯建立AMD几乎是一穷二白,公司创立初期的融资就非常不顺利——1969年6月20日下午5点钟前,AMD必须凑齐150万美元。
  以泼辣闻名的桑德斯第一次体会到了挫折感。在最后期限截止前的20分钟内,创业团队你瞪我我瞪你,气氛令人窒息。正在大家灰心丧气之际,4点55分,一个邮递员拿着信封进来,里面是一张25000美元的支票。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总募资金额比最低限额还多5000美元,AMD公司正式开张。
   1968年7月,诺宜斯、摩尔和葛洛夫也离开了仙童。8月,三人谋划了一个新公司。摩尔从英语“集成电路”(Integrated Electronic)想出了“Intel”一词,定为新公司名,英特尔也就诞生了。
    仙童内部分裂出三家公司,精英们各有归属,仙童元气大伤,从此就慢慢走上了下坡路。但是半导体业界的两大公司——英特尔与AMD的针锋相对却将半导体业的发展推向了另一个高潮。

    卧薪尝胆做代工
   三家仙童的后代可谓风格迥异:国民半导体的高层精明而实际;人才济济的英特尔讲究团队智慧,新颖的研发成果不断;而AMD不属于其中任何一种,也不同于车库中走出来的惠普。从“客厅文化”发展出的AMD的创业充满了磨难、奋斗以及与生俱来的坚韧。
    AMD公司总部最初居然设在凯里家中的客厅。后来AMD迁往美国加州的圣克拉拉(Santa Clara),租用一家地毯店铺后面的房间作为办事处。到了1967年9月,AMD筹得足够的资金,公司再次迁址,搬到了加州Sunnyvale,办公场所才固定了下来。
     AMD创办初期,主要为其他公司设计、制造产品。AMD标榜自己的产品拥有“更优胜的参数表现”,以此打响自己的旗号。为了加强产品在销售上的优势,该公司做出业内前所未有的品质保证,所有产品均按照严格的军方标准进行生产及测试,有关保证适用于所有客户,并且不会加收任何费用。
   而这一时期的英特尔已经率先踏入了微处理器的大门。1969年,一家名为Busincom的日本计算机公司找上英特尔,希望后者为他们已经程序化的计算机开发特制芯片,结果这笔小生意却意外地促发了摩尔的灵感。他在英特尔内部提出了微处理器标准化的思想,奠定了半导体制造业的产业基础。   80年代中期,与日本NEC竞争半导体十分吃力的英特尔毅然割舍其他业务,将精力全部转移到CPU的开发生产中来。由于与英特尔高层的亲密关系,AMD接触到了尚未完全成型的微处理器产业,开始为英特尔代工生产做微处理器。英特尔赖以成名的8008芯片就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于AMD的制造工厂。
   从1981年个人电脑兴起至今,电脑的微处理器也经过数个阶段的演化。从第一代的8008、8080、8086、8088、AT/XT,到第二代的80286、三代的80386 和四代80486,直到第五代的奔腾,AMD一直心甘情愿地蛰伏于英特尔身后,因为它已经看到了机遇。1984年,主要依靠许可生产处理器业务的AMD的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1亿美元。
  公司的投资人乐开了花。当AMD的股票在纽约上市时,公司员工已达2万人,年收入已逾4亿美元。创业十多年后,他们得到了2000%的回报。
   AMD公司最大的优势就是价格和营销。公司开始摩拳擦掌,AMD的一则挑衅性的广告闻名遐尔,广告中将AMD当作硅谷的中心,英特尔和国民半导体只能靠边站。
   英特尔始终依靠芯片设计和品牌优势盘踞在产业链的高层,它好比一个产业白领;而处在产业中下游的AMD则是干惯脏活的产业蓝领。在从代工者向品牌制造领域进军的过程中,AMD在低端代工产业的一些技巧和策略令人深思。
   首先,AMD通过为英特尔代工扩大自己在IT行业的影响,暗地里它拉拢了很多与英特尔处在不同领域但是都互有忌惮的大型厂商,如IBM、显卡芯片的 nVidia、CDMA的霸主、通讯芯片业的摩托罗拉。通过向不同产业芯片代工的延伸,AMD利用业务多元化掩盖了其日益庞大PC芯片业务的野心,巨头之间的相互钳制与倾轧也让AMD赚到了银子。
   其次,AMD本身也面临产业不足和劳动力成本过高的问题。近年来AMD将产能分散,逐步转型为代工产业的大型分包商。在亚太,AMD与台积电、联电等台湾系IT代工企业的合作就成功重塑了自己在CPU代工链管理方面的核心竞争能力,再加上一定的产品设计能力,AMD的产业地位从后台到半后台,再到前台,它在一步步向英特尔逼近。
    贴身狙击英特尔
   英特尔觉察到了AMD的野心,配合奔腾芯片推出了“Intel Inside”策略,从此将代工厂商挡在了英特尔品牌大门之外。这不仅意味着英特尔企图垄断市场,更表示AMD不能再靠仿制谋生。
   背水一战的AMD除了反击别无选择。盯紧英特尔是AMD创始以来的目标,也是企业生存的精神支柱。在两强对立的市场竞争中,公众往往认为挑战者具有与被挑战者同样的市场地位和技术实力。市场营销中的“追跑者原理”被AMD运用得十分纯熟,同时它也给公司带来了无止的负累——AMD必须永远追逐英特尔,要么是成功赶超英特尔,要么是永远生活在英特尔的阴影下。
   公司的CEO桑德斯像个战士一样战斗。1989年,桑德斯领导将整个公司的业务重心转移到芯片研发市场。1991年,AMD推出了它的386处理器 AM386, 打破了英特尔公司在PC微处理器上的垄断地位。
   另外,AMD手中还一直握有与英特尔在80年代中期达成的技术交换协议。并以此发动了规模浩大的干扰战术。1992年,法庭裁定英特尔在合同执行上确有不当,英特尔和AMD在1995年达成了庭外和解。
   桑德斯与英特尔战斗了整整8年,最后居然奇迹般赢得了这场价值5亿美元的官司。而且协议规定,在2010年前,英特尔都不能对它动用法律武器。
  1995年,AMD收购了芯片设计公司Nextgen,并在1997年4月推出了 K6处理器。IDC的半导体分析师凯利·亨利对K6给予高度评价,说它是AMD公司有史以来“发布得最好、最及时、最具战略性的产品”。
   擅长推销自己的AMD弄清了市场脉络,避开了对手在品牌PC领域的锋芒,利用微处理器的兼容标准为自己开辟一块灵活的战略要地。打不烂赶不走的AMD像锲子一样钉入英特尔的市场蓝图。   针对市场和应用细分,AMD先后推出了K5、K6、K6-2,随后生产了更新内核的速龙(Athlon)和供应低端市场的毒龙(Duron)处理器,以产品廉价和高性价比为最大特征,受到了市场的支持。而此时英特尔公司却出现了失误,大力推行的RDRAM不被市场接受,加上I820主板芯片有严重缺陷,使得不少市场份额被AMD抢走。
    1997年,AMD的处理器向英特尔的奔腾家族发起了更坚决的挑战。1999年,更为先进的K7出台。AMD品牌与英特尔贴身紧逼,逐步蚕食了后者的市场份额。根据Dataquest的统计,1999年,AMD处理器全球市场份额为10%不到,2000年,市场份额猛增到了17%~18%,2001年底增长到了22%。而在技术方面,AMD的Athlon和Duron系列处理器在性能上与英特尔差距甚微。
   2000年3月6日,AMD推出了1GHz Athlon处理器,在业界第一个跨过了处理器千兆主频的大关,公司的研发和制造实力令业界刮目相看。一方面是在微处理器的速度,另一方面是在产品价格营销和品牌积淀上,AMD与英特尔在两条战线大打出手。
  围绕谁的处理器主频更高的问题,AMD与英特尔频频交手,“百事可乐对阵可口可乐”的商业故事在IT业界重演,挑战者AMD的声望顿时雀起。
   当然,在作为追跑者干扰战术得逞时,AMD也会遭受重大失败。1994年,AMD企图对英特尔奔腾处理器发动的挑战,在当年的“微处理器技术论坛”年会上过早地展示K5处理器,公司高层夸耀说K5比英特尔的奔腾处理器性能高30%。但是这只是使用仿真芯片比较得出的结果,实际的芯片一片都没有生产出来。 K5处理器的计划未能如期上市,AMD的品牌形象受到很大损害,后来是依靠K6芯片在亚太市场,尤其是DIY市场
发帖 回复
返回列表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